今年开始,楼市分化一词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随着楼市因城施策的深入以及前段时间户口政策的出台,我们能很明显的察觉到-----未来楼市分化将更为明显。
但到底会如何分化?具体有哪些分化的点?却始终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
今天诸葛小笙就做一个大概的叙述,希望对大家买/卖房能有所帮助。
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前几年的房价普涨让大家对马云那句“ 8年后,房价如葱”嗤之以鼻,但这句话很快被前段时间爆红的资源衰退型城市印证。
鹤岗不幸中的万幸是被更多的人所知道,未来说不定会有一系列的政策重点扶持也未可知,而跟他类似的很多城市衰落得更惨烈,也更悄无声息。
如玉门的老城区、攀枝花等等,这类资源衰退型城市的城区边缘已经人迹罕至,别说卖一两千元一平,白送都很难会有人去这种“鬼楼”居住。
除此之外一些小县城也有些扛不住的迹象,特别是那些没有产业支撑,人口增长率慢的城市。
反之,我们来看看一线和新一线,人口增速尤为可观:
这类城市凭借自身强大的资源及未来潜力源源不断的吸引数以几十万计的优质人才。
这些优质人才无论是对这座城市的适应能力,还是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价值都不可估量。
独生子女一代,对老家的情结可能比老一辈更加弱化,且他们也需要面临父母养老及生育问题,所以他们的迁徙很可能带动整个家庭的人口迁徙。
显然,这种良性循环能为这座城市贡献更多的力量,在房价上也会有显现,以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深圳为例,这两年也是房价上涨最快的城市之一。
虽然这两年,一线城市在强限购下稳定了房价,但随着人口变动、政策等因素,也不排除未来需求增加从而促使房价上涨的可能。
可见在未来强城市和衰落城市的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其房价分化也会越来越明显,所以对我们购房者而言,能往高一级的城市靠就往高一级的城市靠,别犹豫。
城市内分化加剧
说完城市之间的分化我们再来看城市内部的分化。
在很多发达国家居住区域都有富人区和贫民区的区别,那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呢?
答案是早些年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处于起步发展期,再加上在庞大的人口和需求面前,这个分化并不明显,但如今的商品房市场已经发展到一个阶段,城镇化进程已经有了不错的成果。
人们对居住环境及生活水准的追求将逐渐凸显,一个城市的楼盘以及居住区之间的界限会越来越突出。
这种界限的突出通常与房价分不开。
前几年在楼市上行时,很多人急于上车,会很容易接受低价格低质量的小区,二者的价格不会差距太大,因此低质量的小区也能借着楼市的东风上涨很多,但这种日子可能很难持续。
在楼市越趋于稳定后,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低质量小区以及老城区。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老城改造要比新城建设花费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在如今各大城市一门心思建造新城的阶段更是很难分出精力兼顾老城改造。
当然这里排除一些老城原有规划就很棒的城市,但毕竟是少数,老城区狭窄的道路、不合理的管线规划等等都制约着其发展。
随着一些人的搬离,这种地方很可能沦为未来的贫民区,房屋价格也很难翻身。
所以对于我们购房者而言尽早的置换优质资产,选择适于在市场上流通的中高端产品才是明智的选择。
毕竟房屋质量以及配套和区域优势才是硬通货,置换优质资产也是我们一生都不能间断的功课。
原有大周期不再适用
房产行业向来是受国家宏观调控变化最明显的一个行业。
但从因城施策后,我们不难看出未来房价的走向同时受力于宏观调控和本地政策的调控,且本地政策的影响会更大。
且从决策者层面来看,大周期对楼市普遍的影响造成的风险系数更大,不过话说回来,用一个经济规律来概括楼市甚至经济的发展本就是一个bug。
无论是慢慢放权地方,让地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调整,还是挤出楼市的金融水分都印证了这一点。
很多人依旧在用大周期来看待楼市,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可能还会迎来大幅的普涨。
但这种情况已经被现实论证过了,不太可能。
只要买房就挣钱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了,眼下并不是你找房产周期,踩对就能挣钱的时候。
每个城市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区别,短期之内的政策环境以及行业环境的变化,对于区域内的价格影响都将是巨大的。
所以有的城市涨价,有的城市跌这种现状在未来将会越来越普遍,因此紧盯城市政策可能更有用。
供求分化
前两年三四线及其下级城市接纳了太多的开发商进行开发,曾经有粉丝跟小笙抱怨,作为一个直径10km的小城市,城区人口40来万,每年新增仅千人,但在未来几年有接近4万套房将会推向市场!
几乎把未来十几年的需求都囊括在内了,甚至把下一代需要的房子都盖了!
这种库存积压甚至历经几年的棚改都未完全消化,已有库存未消化的情况下部分城市依旧在卖地盖楼产生新的库存。
这种积压将直接影响区域内的房价,供给端持续增加,而需求端棚改已接近尾声,对人口增量平平无奇的城市而言未来房价横盘已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