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
世界各国要同心协力,抓紧行动,
共建人和自然和谐的美丽家园。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中国积极与各国分享绿色发展经验,
共同促进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非联合研究中心植物园是中国倡议成立的
“一带一路”绿色国际联盟重点项目,
中方在项目中主要为非洲伙伴提供技术、设施和培训,
共同对非洲珍稀植物开展研究,提供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新途径。
“一带一路”绿色国际联盟目前已涉及40多个国家,
活动内容涵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环境质量改善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与绿色转型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过去十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全球首位。
中国创造性提出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
这一做法成功入选联合国15个精品案例。
2020年9月30日,在第75届联大生物多样性峰会上,
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和理念,
强调坚持生态文明,增强建设美丽世界动力;
坚持多边主义,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
保持绿色发展,培育疫后经济高质量复苏活力;
增强责任心,提升应对环境挑战行动力。
引领了世界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潮流,
为凝聚各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共识,
携手应对生物多样性挑战,
推动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
中国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相关的国际公约,
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2019年以来,
中国成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
有力支持了公约的运作和执行;
中国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
荒漠化防治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引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
蒙古国科学院引进中国治沙技术,
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南部开展治沙示范,
固定了当地的流动半流动沙丘。
野生草本植物显著增加,
绝迹多年的野生蒙古白尾鹿又重新出现。
“一带一路”沿线中老边境附近,
如今有30多头亚洲象,
常年自由自在地享受着“跨境游”,
这是因为中老两国为保护这群亚洲象,
专门划定了总长约220公里、
面积近2000平方公里的“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
近年来,中国还在绿色经济、国际环境公约履约等领域,
开展一系列提高发展中国家环境管理能力的项目和活动,
使全球80多个国家受益。
来源:央视《新闻联播》